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微信公众号

国际刊号:1003-9015
国内刊号:33-1141/TQ
主管单位: 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 浙江大学
主    编: 陈 纪 忠
编委会主任委员: 姚 善 泾
编辑出版:《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辑部
地    址:杭州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和同苑1幢417)
邮    编:310058
电    话:0571—87951235
电子信箱:gxhgxb@zju.edu.cn
网    址:gxhx.cbpt.cnki.net 

国内发行:《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辑部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35号,邮编100048)          

访问量:770156

  • 溶剂在交联硅橡胶中无限稀释扩散系数测定

    边宇,李继定,吕少华,陈翠仙

    气相色谱法测定溶剂与聚合物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快速、准确、方便的方法,为此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小分子溶剂在不同交联剂含量的交联硅橡胶中的无限稀释扩散系数,并研究了交联剂用量对无限稀释扩散系数的影响,这为研究交联硅橡胶特性提供了新方法。

    2003年04期 35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430 ]
  • 膜分散式混合澄清萃取器性能研究

    徐建鸿,骆广生,孙永,陈桂光

    针对传统的混合澄清器存在的问题,将膜分散技术应用于萃取分离过程中,设计了新型的膜分散式混合澄清器,并选择正丁醇/丁二酸/水和正丁醇/磷酸/水两种研究体系,考察了该设备的传质及澄清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膜分散式混合澄清器的传质效率高,单级萃取效率达到95%以上;处理量大,单位面积膜处理量最大可达225m3m-2h-1;澄清性能好,澄清时间低于20s。此外,膜分散式混合澄清器可以实现大相比操作。因此,膜分散式混合澄清器是一种高性能的萃取分离设备。

    2003年04期 361-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526 ]
  • 复合塔板气液运动的实验研究

    聂勇,计建炳,徐之超,谭天恩

    采用多路电导测试系统,在直径500mm的冷模塔内,以空气-水为试验物系,研究了开孔率20%和25%复合塔板上的气液运动规律。实验揭示了气液穿孔运动的三种状态:通液、通气和阻塞,并对复合塔板的气液运动机理进行了阐述。实验考察了空塔动能因子F、喷淋密度LV和开孔率φ对通液率、通气率和阻塞率的影响,分析了筛孔真实气速与复合塔液泛点关系。结果表明:F因子增大,通气率也增大,而通液率和阻塞率减小;喷淋密度增加, 通气率下降,通液率上升;开孔率较大,则通气率较小,通液率和阻塞率较大;在实验范围内(开孔率20%及25%、喷淋密度5~40m3(m2h)-1的情况),复合塔液泛点的筛孔真实气速在11ms-1左右,为其它物系确定操作上限提供了依据。

    2003年04期 365-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401 ]
  • 流动电位法研究聚烯烃微孔膜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动电现象

    王建,王晓琳

    对NaCl、KCl、MgCl2、Na2SO4、MgSO4等5种电解质溶液中2种不同微孔膜(管式聚乙烯微滤膜和管式聚丙烯腈超滤膜)的流动电位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电解质浓度、离子种类和价态对膜的流动电位的影响。根据Helmholtz-Smoluchowski方程和Gouy-Chapmann理论算出2种膜的微孔表面zeta电位和电荷密度。结果表明,两种微孔膜均由于离子的吸附而带有负电荷,电解质浓度、离子种类及价态对膜的流动电位、表面zeta电位和电荷密度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2003年04期 372-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399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474 ]
  • 研究下行床油剂混合区液固接触的定量测量系统

    张琪皓,许积年,魏飞,单平甲,金涌

    根据催化剂能够被液态染色指示剂染色的原理,开发了一套定量测量下行床油剂混合区油剂接触效果的系统。该系统利用溶解了罗丹名B的乙醇饱和液替代液相进料与催化剂接触,将染色后的催化剂在显微镜下观察和拍照,然后应用RGB标准和模式识别的方法对拍摄结果进行处理,划分出深度染色催化剂、适度染色催化剂和未染色催化剂,并用深度染色率、着色率和接触效率三参数来定量描述接触效果。通过对比单喷嘴和对称双喷嘴的接触效率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标准偏差分析,说明该实验系统能够为未来认识油剂混合区过程提供一种可靠的手段。

    2003年04期 37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56 ]
  • 高固含率三相鼓泡淤浆反应器气液传质研究及其采用两种气体分布器的比较

    韩晖,房鼎业,朱炳辰

    以空气-水-黄沙以及空气-液体石蜡-黄沙两种系统为对象,在常压下用溶氧仪研究了采用小孔式及金属烧结板两种分布器的高固含率三相淤浆反应器的气液传质特性,以及固含率和表观气速等因素对容积气液传质系数kLa的影响,最后得到采用上述两种气体分布器的高固含率三相淤浆床关于容积气-液传质系数的经验关联式。实验证明,金属烧结板具有更好的气液传质特性。

    2003年04期 383-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428 ]
  • 反应精馏过程中的场协同分析

    陶贤湖,杨伯伦,华贲

    应用唯象理论, 分析了反应精馏过程中各种场(如温度场、浓度场、化学势场等)之间的协同关系,以及同一场内不同分量之间的协同关系。提出了在多场协同条件下质量通量和热量通量的唯象表达式以及相应的传质和传热系数。从而揭示了该过程中传质、传热以及化学反应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为强化该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3年04期 38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394 ]
  • 催化氨氧化法制备2-氰基吡嗪的研究

    冯亚青,张尚湖,周立山,张宝,张卫红

    开发了一种由VMoOP四元素组成的氨氧化催化剂(V-II型),用该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内由2-甲基吡嗪为原料进行气固相接触氨氧化反应制备了2-氰基吡嗪。V-II型催化剂组分中矾、磷的比例是影响催化剂反应活性及选择性的主要因素,矾磷比为1.9时,催化活性最好。探讨了氨氧化反应机理,认为2-甲基吡嗪经过氧化、脱水分别生成了吡嗪羧酸和吡嗪酰胺中间体后最终生成2-氰基吡嗪。正交实验确定了反应的影响因素和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是影响产品收率的最主要因素, 当2-甲基吡嗪、氨气、空气的投料量分别为0.05mLmin-1, 200mLmin-1, 1000mLmin-1, 反应温度430C时,2-氰基吡嗪选择性大于90%, 单程收率大于87%, 产品纯度大于99%。按小试工艺条件放大100倍中试,结果与小试吻合。

    2003年04期 395-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423 ]
  • SPG膜乳化与界面聚合法制备单分散多孔微囊膜

    谢锐,褚良银,陈文梅,赵扬,肖新才,王枢

    小粒径单分散中空储库结构微囊膜的制备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为此采用了SPG(Shirasu-Porous- Glass)膜乳化法和界面聚合法,对小粒径单分散多孔微囊膜的制备进行了较系统的实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制备多孔内接枝环境感应型功能凝胶开关的小粒径单分散微囊型靶向式药物载体提供基体。研究结果表明,采用SPG膜乳化法可制得单分散性良好的乳液液滴,进而采用界面聚合法可得到单分散微囊。用膜乳化方法易于控制乳液液滴及微囊的大小,在研究中SPG膜乳化法制备的乳液液滴及微囊的平均粒径大约是所用膜孔径的3.6倍。微囊膜的多孔性可以靠改变溶剂和单体的成分来进行控制,扫描电镜检测结果表明所制备出的不同粒径级别的单分散微囊膜均具有良好的多孔结构。

    2003年04期 400-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736 ] |[网刊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442 ]
  • 制备条件对钒硅中孔分子筛的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

    盛小飞,周春晖,葛忠华,李春生

    通过溶胶-凝胶的方法在室温下制备出结晶度较好的钒硅中孔分子筛V-MCM-41,并以苯乙烯的液固相催化氧化反应作为指针反应, 研究了制备条件影响V-MCM-41催化氧化性能的本质。在催化剂制备的前处理阶段,降低Si/V比直至Si/V=50(mol比),并将合成凝胶的pH值控制在11.5左右时能获得较高的催化活性,同时也不会降低催化剂的循环使用寿命。另外,碱源用氢氧化钠比用四甲基氢氧化胺更能提高催化剂活性。在催化剂制备的后处理阶段, 晶化时间, 晶化温度和焙烧温度对于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都有一个最佳值,其最佳值分别为4d, 100℃和650℃。研究结果表明,V在分子筛骨架的搀杂量以及分子筛的结晶度是制备条件影响钒硅中孔分子筛催化氧化性能的重要决定因素。

    2003年04期 406-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29 ]
  • 基于优进策略的遗传算法对重油热解模型参数的估计

    宋晓峰,陈德钊,胡上序,肖家治,刘福洲

    针对常规遗传算法全局寻优效率偏低的弱点,提出了一种优进策略,用以改进常规遗传算法。该策略将从繁衍过程中获取进化信息,自适应地改进子代分布,适时引入确定性操作,以提高全局寻优性能。提出的相关技术包括维持种群的多样性、改进交叉算子、增加Powell寻优算子等。实例测试表明这种优进策略效果良好,并已成功地应用于重油热解三集总动力学复杂数学模型的非线性参数估计。

    2003年04期 41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31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425 ]
  • 工业重整装置建模与仿真

    胡永有,苏宏业,褚健

    针对实际工业重整装置,提出了一种仅包含16个反应、17个集总组分的重整反应简化机理模型,用于重整过程监控和优化。利用一形式比四阶RK法更为简单的近似解析法对模型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并采用差分BFGS优化算法以及某固定床半再生重整和连续重整工业装置的多套工业数据对模型中关键的动力学参数分别进行了估计,进而利用这两种工业装置在不同进料或操作条件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集总模型合理可靠,到达了工业应用的模拟精度要求。

    2003年04期 418-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482 ]
  • 用遗传算法进行多流股换热器网络综合的研究

    魏关锋,姚平经,罗行,Roetzel Wilfried

    建立了多流股换热器网络综合数学模型,该模型改进了文献中等温混合的不合理假设。多流股换热器网络综合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MINLP),这类问题的非凸非线性的特性使得目标函数存在多个局部最优解。传统的基于梯度的搜索方法在处理这类问题时由于计算规模庞大且极易陷于局部最优解而不再适用,而遗传算法却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很有希望的一个方向。因而对遗传算法求解多流股换热器网络综合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可以自动产生可行的多流股换热器网络的方法策略,最后通过两个例题说明所提方法是可行的。

    2003年04期 425-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443 ]
  • 聚丙烯酰胺-聚乙二醇对L-天门冬酰胺酶的包埋研究

    黄蓓,孙建中,李伟,周其云,陆园

    以聚丙烯酰胺/聚乙二醇为载体制备了固定化L-天门冬酰胺酶。对固定化酶载体材料——凝胶的溶胀比、机械强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体及交联剂浓度是影响凝胶性能的重要因素,聚乙二醇作为稀释剂能有效控制聚合速率,提高凝胶的溶涨性能和韧性。此外考察了酶负载量、pH值和温度等因素对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还表明分批反应6次或存储42天后,固定化酶仍保持较高的活力。

    2003年04期 431-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481 ]
  • 3-氨基吡咯烷及其N-衍生物的合成

    沈润溥,皮士卿,夏薇,赵国庆,王刚,陈新志

    3-氨基吡咯烷的二盐酸盐和乙酰化物是合成托氟沙星和其它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关键中间体。以苄胺和丙烯酸乙酯为原料经加成反应制得3-苄胺基丙酸乙酯;再与氯乙酸甲酯进行N-烷基化反应制得3-[N-(甲氧羰基亚甲基)苄胺基]丙酸乙酯;然后经狄克曼缩合、脱羧而得1-苄基-3-吡咯烷酮;再经肟化、还原而得中间体3-氨基-1-苄基吡咯烷,并由它进而制得目标化合物的路线因原料价廉易得而具有很大的工业化价值。但原有方法存在产率低,操作烦琐等缺点。经过研究,将原来的N-烷基化反应收率从62.4%提高到95%以上,并对其它一些反应操作进行了相应改进;从而得到一条原料价廉易得,操作方便,成本低的适于工业化的制备目标产物的工艺路线。

    2003年04期 438-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54 ] |[网刊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431 ]
  • SO_4~(2-)/ZrO_2-HZSM-5固体超强酸催化环化制b-紫罗兰酮

    李春波,马紫峰,沈旻,蒋淇忠,叶伟东

    制备了一系列负载SO42- / ZrO2 -HZSM-5的超强酸催化剂,并用TG、XRD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和热行为进行了表征,使用Hammett指示剂、吡啶吸附红外光谱等方法测试了催化剂酸性。结果表明, HZSM-5对催化剂的酸性和结构具有调变作用。 利用所制备的催化剂对假性紫罗兰酮催化环化反应制b-紫罗兰酮的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 假性紫罗兰酮转化率可达54.4%, 对应的b-紫罗兰酮的选择性为76%。

    2003年04期 442-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344 ]
  • 美洛西林钠的合成

    陈凤英

    美洛西林钠是一种新型半合成青霉素。在以往的文献中其合成过程中都要使用剧毒品光气作为反应物。今以2-咪唑烷酮为起始原料,经甲磺酰化、酰化等四步反应,合成了酰脲类青霉素美洛西林钠。在合成过程中用氯甲酸三氯甲酯替代光气对其重要中间体1-氯甲酰基-3-甲磺酰基-2-咪唑烷酮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不仅避免了使用光气,而且收率也从文献值70%提高到75%。

    2003年04期 448-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682 ] |[网刊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72 ]
  • 多孔载银抗菌剂和灭菌性能评价

    张昭,林向农,罗文彬,彭少方,王向东

    探讨了以多孔SiO2为载体的含银无机抗菌剂的制备工艺和灭菌性能。采用模板法合成小粒度的多孔SiO2粉为原料,或添加粘接剂烧结的成型体,在减压(0.02~0.04MPa)下用5%的硝酸银溶液浸渍0.5~1.0h,于360℃煅烧还原,制得的无机抗菌剂具有20mgg-1的载银量。样品的抑菌环宽度和灭菌率测试表明该抗菌剂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有良好的抑制生长和灭菌作用,在水中浸泡96h后有99%的灭菌率,重复使用3次后灭菌率可保持在75%。

    2003年04期 451-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326 ]
  • 盐酸大观霉素在纯水及丙酮-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测定与关联

    鲍颖,王静康,王永莉,戚振

    激光法测定了9~55℃盐酸大观霉素在纯水及9~30℃不同丙酮-水比例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采用线性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将实验数据关联为R-K方程和lh方程两种形式。结果表明,λh方程的关联效果令人满意。将l,h表达为丙酮浓度的函数,并用于内插计算,精度满足工程需要。

    2003年04期 457-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428 ]
  • 乙醇对东北红豆杉细胞毒性的研究

    王雪青,元英进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乙醇对悬浮培养的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细胞的生物量、细胞活力以及丙二醛含量变化的影响,以揭示乙醇对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乙醇对细胞的毒性与添加的剂量有关, 当添加量小于0.4%(v/v),其对悬浮培养的东北红豆杉细胞的毒性可以忽略,而当浓度大于1%(v/v),会明显地抑制细胞的生长,同时降低细胞的活力和积累MDA,对细胞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2003年04期 462-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70 ]
  • 菲污染土壤原位臭氧化修复的一维模型

    张晖,宋孟浩,HUANG Chin-Pao

    建立了原位臭氧化土壤修复的扩散-反应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被处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时空分布及臭氧的穿透曲线。运用序贯求解策略,由有限差分法获得了该模型的数值解,并根据一维土柱实验对其进行验证。土柱实验中菲含量为17mgkg-1,臭氧进口浓度为9.4mgL-1,气量为50mLmin-1。模拟土壤由90%的硅砂和10%的高岭土混合而成,土壤水分含量为12%。由土柱实验分别测定不同时刻菲在土柱中不同位置的残留量以及臭氧的穿透曲线。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时间里,模型对菲的时空分布拟合较好,但实验后期拟合效果不理想,而且根据模型求出的臭氧出口浓度也较实测值提前到达穿透点。这是由于模型中仅考虑了土壤中臭氧和污染物菲之间的反应,没有考虑臭氧和菲的中间降解产物之间的反应,因此需要对土壤中的臭氧化反应机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003年04期 46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31 ]
  • 动态紫外光辐射下臭氧协同循环流动降解磺基水杨酸的研究

    翁棣

    研究了在有或无紫外线辐射条件下,臭氧作为氧化剂循环流动对磺基水杨酸(SSal)废水的降解作用,O3/UV法对降解磺基水杨酸有协同效应,最佳工艺条件:O3发生器功率为90%,UV功率为14W,循环流速为500 mLmin-1时,90min内COD去除率达80%以上,1min内脱色率100%。循环流动法处理磺基水杨酸废水的效果要好于静态法。

    2003年04期 471-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418 ]
  • 本刊主办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

    2003年04期 476-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2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