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微信公众号

国际刊号:1003-9015
国内刊号:33-1141/TQ
主管单位: 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 浙江大学
主    编: 陈 纪 忠
编委会主任委员: 姚 善 泾
编辑出版:《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辑部
地    址:杭州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和同苑1幢417)
邮    编:310058
电    话:0571—87951235
电子信箱:gxhgxb@zju.edu.cn
网    址:gxhx.cbpt.cnki.net 

国内发行:《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辑部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35号,邮编100048)          

访问量:770208

  • 甲基二氯硅烷+甲基三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苯多元系常压汽液平衡研究

    邱祖民;谢心亮;谢凤霞;余淑娴;刘达波;

    卤代硅烷的相平衡数据为硅烷生产所需,而这方面的研究又较缺乏,尤其是甲基乙烯基二氯硅烷生产中所需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尚未见报道。今用新型泵式沸点仪测定了常压(101.325kPa)下甲基二氯硅烷+甲基三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苯四元系及其四个三元体系和六个二元体系在不同液相组成时的泡点。由所测的二元系数据,用过量自由焓Q函数间接法推算了与之平衡的汽相组成。再用最小二乘法求出二元体系的最佳配偶液相活度系数模型参数。所得的六组最佳二元系Wilson模型参数符合热力学一致性,并用于该体系三元和四元系汽液相平衡数据的预测,将计算的泡点与实验测得的泡点作了比较,其拟合精度良好,关联结果令人满意,硅烷二元系、多元系的热力学模型及VLE数据可为该体系的分离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2006年06期 85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99 ]
  • CO_2在二甲基亚砜中溶解度的测定及其亨利常数

    李华;

    为了验证烟气吸收剂二甲基亚砜(DMSO)对SO2和CO2的选择性能,在常压吸收装置中,实验测定了不同浓度CO2在DMSO中的溶解度。实验温度293.15~313.15K,CO2的分压5.56~18.2kPa。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在二甲基亚砜中有较小的溶解度。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二氧化碳在DMSO溶剂中的溶解过程符合亨利定律。在测得的实验数据基础上,得到了CO2在DMSO中的亨利常数值。由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DMSO对SO2和CO2有良好的选择性,用于烟气脱硫是可行的。

    2006年06期 860-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66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90 ]
  • 非离子型凝胶球在水中的溶胀行为

    黄健;黄志明;包永忠;单国荣;翁志学;

    以过硫酸铵和N,N,N’,N’,-四甲基乙二胺氧化-还原体系引发丙烯酰胺聚合,制备球状非离子型水凝胶。利用带刻度的显微镜记录了凝胶球在水中的溶胀扩散过程,采用Tanaka-Fillmore凝胶溶胀动力学模型进行数学处理,得到凝胶网络扩散系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交联剂、引发剂、单体浓度对凝胶网络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剂用量的提高,扩散系数先变小后增大;增加引发剂﹑单体浓度,扩散系数均增大。对凝胶网络扩散系数-温度理论模型进行修正,更加符合实验结果,可用于凝胶网络扩散系数的预测。

    2006年06期 864-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93 ]
  • 气泡循环流动型膜生物反应器流体力学特性研究

    李波;王保国;

    以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和膜生物反应器为基础,提出气泡循环流动型膜生物反应器的概念。利用气液循环流动减缓膜污染,通过充压渗透的操作方式,降低水处理能耗与设备投资。实验研究了下降管内中空纤维膜填充率对反应器的平均气含率、循环液速等流体力学性能的影响,使用模拟体系考察膜分离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循环流动的气液两相能够明显缓解膜污染,提高膜渗透通量;利用充压渗透的操作方式可以实现膜分离过程,同时加压操作会导致平均气含率减小,循环液速降低。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导出平均气含率、循环液速随操作气速和压强的变化关系。

    2006年06期 869-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36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81 ]
  • 一种新型气固分离器气相流场实验研究

    刘显成;卢春喜;时铭显;

    针对后置烧焦管式组合催化裂化再生工艺的要求设计了一种用于烧焦管出口的新型气固分离器。为进一步优化分离器结构,弄清分离机理,采用五孔探针在入口气速为10~22m?s?1的实验范围内对分离器内部气体流场进行了测试,得出了该分离器内气相流场的整体特性——气流绕中心管旋转,以切向气速为主,愈靠近中心管切向气速越大,径向和轴向气速均较小。同时分析了入口气速对流场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计算无因次切向气速的经验公式,公式预测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依实验数据计算出了通过两条窄缝及经下方空间返回气量占进入第一条窄缝前气量的比例分别为31%、41%和28%,上述比例不随入口气速变化,说明分离器操作稳定。根据气相流场实验数据结果,指出了进一步结构优选的方向。

    2006年06期 875-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30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43 ]
  • 双程旋流板分离器三维流场研究

    孙文寿;王高升;

    以五孔探针测量了双程旋流板分离器的三维流场,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计算,给出了分离器内、外程的流线图,结果表明,双程旋流板分离器气流速度分布和静压分布轴对称性较好。与单程旋流板分离器相比,双程旋流板分离器有效地提高了切向速度,尤其是分离器轴心附近的切向速度,减小了最大轴向速度和向心径向速度,缩短了两相分离距离,故分离性能大大提高。对Ogawa的切向速度公式进行了修正,回归了方程的参数。为进行对比,将分离器用作喷淋塔的除雾器,当分离器断面平均气速由3.0m?s?1提高至5.2m?s?1时,双程旋流板分离器的带出量比单程旋流板分离器的带出量下降了72.7%到96.3%,分离效率在99.9%以上。

    2006年06期 882-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43 ]
  • 气液界面摩擦因子对分层流向段塞流过渡的影响

    刘夷平;杨维林;王经;

    根据气液两相流段塞稳定性理论,结合分层流理想化模型,对直径2.54cm水平管内空气-水两相流出现段塞流时的各相临界表观速度和临界液层高度进行了理论预测,并且分析了气液两相界面的摩擦因子对于预测流型转变的影响。由于在不同的气相流速范围内,段塞流由不同形式的界面波形成,当气相表观速度小于4m?s?1时,由大振幅波形成段塞流,而当气相表观速度大于4m?s?1,段塞流由小波长的滚动波合并而成,因而根据实测数据对界面摩擦因子的计算进行了补充修正,并且应用到对应的气相流速范围。基于所给出的计算方法解得发生分层流向段塞流转变的临界表观速度和临界液层高度,并和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做的修正可以避免以往理论预测中出现的低估情况,求得的各临界特征参数值和实验结果吻合得较好。

    2006年06期 88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35 ]
  • 表面改性的TiO_2用作电泳粒子的研究

    彭旭慧;乐园;卞曙光;李沃源;毋伟;代海涛;陈建峰;

    用Al2O3改性TiO2粒子,并用XPS、XRD、FT-IR表征了粒子的表面组成和结构。采用静态沉降法和粒度分布探讨了粒子在四氯乙烯中的分散稳定性,并利用自行设计的电泳仪对粒子的电场响应特性进行测试。考察了温度、pH值、转速等改性条件对粒子分散性和带电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改性条件是温度在85~90℃、pH值为8~9,搅拌速度在800r?min?1。改性后的粒子分散性和带电性有明显的提高,粒子对电场有可逆响应。

    2006年06期 893-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60 ]
  • 催化精馏塔内甲酸甲酯水解制甲酸的研究

    王成习;

    在催化精馏塔内以压制的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填料对甲酸甲酯水解制甲酸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全回流操作条件下,通过改变操作参数获得了高于90%的水解转化率。考虑到反应过程中水的阻碍作用,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可用于催化精馏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并建立了基于平衡级理论的反应与分离耦合的数学模型。通过设定进料水酯摩尔比、回流与进料比、反应段与分离段理论级数等参数获得了水解过程的仿真结果,并提出了较佳的工艺操作条件。研究表明: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相吻合;通过改变操作条件可调整反应段内水与甲酸甲酯的浓度,提高水解速度;增加反应段的高度比增加分离段的高度更有利;产品甲醇和甲酸在催化精馏塔内能够完全分离,反应段两端反应速度高于中间段的反应速度。

    2006年06期 898-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358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512 ]
  • 甲苯与叔丁醇在超稳Y沸石上的烷基化反应研究

    周志伟;武文良;余丽品;王军;

    考察了HM、USY、Hβ、HZSM-5等4种沸石分子筛在甲苯与叔丁醇烷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用NH3-TPD和Py-IR等手段对几种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除催化剂的酸量外,催化剂的酸种类和孔结构也是影响催化性能的重要因素;L酸在甲苯的叔丁基化反应中起主要活性中心作用,且强酸中心的存在对烷基化产物的选择性不利。采用催化活性较高的超稳Y沸石分子筛作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条件对烷基化反应的影响。在适宜的操作条件下,即催化剂焙烧温度623K、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4h、初始压力0.6MPa和n(叔丁醇)/n(甲苯)为2时,甲苯转化率达46.4%,叔丁基甲苯(TBT)选择性为97.0%,对叔丁基甲苯(p-TBT)选择性为65.9%。

    2006年06期 904-9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532 ]
  • 固-液相转移催化法合成1-(2,4-二氯苯基)-2-(1-咪唑基)-乙醇

    王明慧;吴坚平;杨立荣;陈新志;

    用固-液相转移催化法由1-(2,4-二氯苯基)-2-氯-乙醇与咪唑在NaOH存在下进行N-烷基化反应合成了1-(2,4-二氯苯基)-2-(1-咪唑基)-乙醇。由实验得到的反应动力学方程符合拟一级反应,提出了合理的反应机理。详细研究了催化剂、溶剂、卤代烃的卤素原子、碱的种类和用量、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对反应的影响。对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苄基三乙基氯化铵(TMBAC)、四丁基溴化铵(TBAB)、聚乙二醇400(PEG400)和聚乙二醇600(PEG600)五种催化剂的活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具有对称结构的TBAB和PEG400的催化活性最强。反应产率与溶剂极性密切相关,中等极性的四氢呋喃(THF)、丙酮是合适的溶剂。低活性季铵盐CTMAB、TMBAC作催化剂时,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溴化钠,能提高反应活性。快速搅拌和加热对反应有促进作用。在优化反应条件下,产率达88.5%。

    2006年06期 909-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645 ]
  • 二氟尼柳嵌入镁铝水滑石的合成表征与研究

    倪哲明;李丹;王力耕;方彩萍;潘国祥;

    采用共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和焙烧复原法三种不同方法将二氟尼柳嵌入Mg-Al水滑石层间,得到一种有机-无机复合层状材料。通过XRD、IR、TG-DTA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材料表征,结果表明,共沉淀法和离子交换法成功地将二氟尼柳嵌入水滑石,得到的材料层状结构完整、晶相单一,且层间距扩大为1.81~2.14nm;IR分析表明二氟尼柳嵌入水滑石后,原二氟尼柳分子中的νC=O振动峰消失,在1567cm?1和1412cm?1处出现羧酸盐的-COO?对称与不对称吸收谱带;二氟尼柳嵌入水滑石后其分解温度提高了140~180℃。此外,根据表征结果建立了材料超分子结构模型,即客体二氟尼柳与水滑石层板之间以静电力和氢键相互作用,以双层交替式倾斜地排列于层板之间。

    2006年06期 915-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96 ]
  • 钴基催化剂F-T合成的产物分布及稳定性研究

    李晨;张海涛;应卫勇;房鼎业;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氧化锆改性γ-Al2O3负载Co-Ru双金属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空速和合成气H2/CO比对烃产物分布的影响,进行了552h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较低的反应温度、较高的压力和较低的空速有利于碳链增长,产物中柴油馏分C12~C18和蜡C19+的选择性高;原料气H2/CO比提高,甲烷、C2~C4、C5~C11的选择性增加,C12~C18和C19+的选择性下降;在原料气H2/CO比1.58~2.0、反应温度453~513K、压力1.0~2.5MPa和空速500~1000h?1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合成重质烃反应性能。在原料气H2/CO比2.0、反应温度493K、压力1.5MPa和空速800h?1下,反应552h,催化剂的稳定性较好,CO的转化率、C5+选择性分别大于80%和83%。运行时间对产物烃的分布影响不大,产物烃主要有烷烃组成,主要集中在C5~C18,选择性的平均值C1为6.94%,C2~C46.20%,C5~C1133.04%,C12~C1831.55%,C19+22.27%。

    2006年06期 920-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397 ]
  • 自由基簇射电催化氧化同时脱硫脱硝过程反应特性及机理研究

    吴祖良;高翔;骆仲泱;倪明江;岑可法;

    应用一种新型的电催化氧化技术??电晕放电自由基簇射技术进行了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实验,重点分析了SO2和NOx脱除的反应特性和相互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0.042L?min?1的氨气注入下,50%的SO2在放电前被脱除,但放电过程仍对SO2的脱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NOx的脱除取决于放电过程,放电前的脱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脱除过程中,适量的SO2能够提高NOx的脱除,最大能使NOx脱除率提高25%,但过高的SO2又使NOx的脱除趋于减少。不同SO2初始浓度下NOx脱除率的变化主要归因于SO2和NO2之间的反应。NO初始浓度的变化对SO2的脱除影响较小。烟气成分的变化对SO2和NOx的脱除影响也不明显。在脱硫脱硝过程中,观察到的白色晶体状物质主要成分是硫酸铵和硝酸铵。

    2006年06期 925-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553 ]
  • 掺硼浓度对金刚石薄膜电极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胡晓君;曹华珍;郑国渠;曹帅;

    以不同掺硼浓度的金刚石薄膜作为电极材料,采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着重分析了掺硼浓度对金刚石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掺硼浓度的增加,电极的电势窗口略微变小,背景电流也随之变大。在铁氰化钾电解液中,未掺杂金刚石薄膜的电极表面进行的不是可逆反应,而硼掺杂金刚石膜电极表面在反应过程中有着良好的活性和准可逆性;并且随着掺硼浓度的增加,其动力学过程主要受扩散过程控制。金刚石膜电极对苯酚模拟有机污染物的循环伏安实验表明,所考察的三个硼浓度不断增加的电极的氧化峰电流密度分别为0.8,1.9和5.1mA?cm?2,说明在本实验范围内,金刚石膜电极对苯酚催化氧化作用随着掺硼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2006年06期 93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下载次数:692 ] |[网刊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439 ]
  • 介孔分子筛MSU-X合成条件对结构及热稳定性影响的XRD研究

    林世军;周春晖;盛小飞;李小年;李杰;葛忠华;

    以十八烷基聚氧乙烯醚(C18EO10)为模板剂,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硅酸钠分别为硅源,研究了不同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比等条件下,合成的全硅MSU-X型介孔分子筛产物的结构变化规律,并通过焙烧和水热处理,考察了MSU-X介孔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实验采用粉末多晶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合成条件对MSU-X介孔分子筛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原料摩尔比为TEOS:C18EO10:H2O=1:0.225:150,凝胶pH值为2,晶化温度为55℃,晶化时间48h,相应的MSU-X材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相比之下,以硅酸钠为硅源得到的MSU-X材料,具有更高的短程有序度,孔壁厚、孔径小,稳定性优于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合成的MSU-X产物,经900℃焙烧2h或760℃水蒸气处理7h后仍保持其孔道结构。

    2006年06期 938-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426 ]
  • 有机胺催化双酚A与碳酸二苯酯熔融酯交换动力学的研究

    秦吉臣;谢小莉;曹贤武;瞿金平;

    研究了双酚A与碳酸二苯酯分别以三正丁胺、氢氧化四丁基铵和氯化四丁基铵为催化剂时的酯交换反应动力学。在不考虑催化机理的情况下,根据酯交换反应官能团模型推导出以苯酚摩尔浓度表示的积分型速率方程,采用HPLC分析反应混合物中苯酚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求出了反应的平衡常数和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求解分子种类模型得到了反应过程中各种低聚物摩尔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结果与HPLC分析相符。由一个双酚A分子与一个碳酸二苯酯分子结合形成的低聚物在反应初始阶段以非常快的速率形成,然后又很快减少直至趋于平衡。

    2006年06期 945-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638 ]
  • L-乳酸和乙醇酸共聚物的直接合成与微结构分析

    兰平;吕佳;

    采用直接法熔融缩聚制备L-乳酸(L-LA)和乙醇酸(GA)共聚物。先是以摩尔比为90/10的L-LA和GA为原料生成低聚物,然后L-LA和GA低聚物在双催化剂二水合氯化亚锡和对甲苯磺酸的催化下进一步反应。在反应中,未使用任何有机溶剂。反应最终产物的性能和结构通过核磁共振(NMR)、差示扫描量热(DSC)等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GA显示了比L-LA更高的反应活性,聚合过程中可能通过酯交换减少了GA和LA嵌段长度,而且随着GA含量和反应时间的增加会使共聚物产生更多的消旋,并使结晶度下降。目前反应条件下进行了嵌段共聚而非随机共聚。结果也表明,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L-LA和GA共聚物是可以通过直接聚合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制得。

    2006年06期 951-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71 ]
  • KOH/甲醇溶液中Pb电极上电化学还原CO_2

    宋爽;何志桥;叶杰旭;陈建孟;

    化学转化CO2为更有价值的物质对于缓解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极为重要。以Pb片为工作电极,石墨电极为对电极,银-氯化银电极为参比电极,研究了0.1mol?L?1KOH/甲醇电解液中电化学还原CO2的行为。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范围内,常压下CO和甲酸生成的法拉第效率在258K时最大,分别为9.62%和78.74%,常温加压条件下,CO2压力为1.2MPa时CO和甲酸生成的法拉第效率最大,分别为13.93%和24.00%。进一步进行电极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得CO2电化学还原生成CO和甲酸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573和0.671。

    2006年06期 957-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478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400 ]
  • 1,4-二氧杂螺[4.5]癸烷-8-酮的合成

    晋平;刘亮;张国亮;张凤宝;

    以1,4,9,12-四氧杂二螺[4.2.4.2]十四烷为原料,采用酸性条件下水解缩酮选择性地脱除单侧羰基保护的方法合成了1,4-二氧杂螺[4.5]癸烷-8-酮。通过对盐酸、硫酸、甲酸、醋酸等催化性能的比较,对选择性的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确定醋酸作为催化剂。优化了反应工艺条件,并对产品进行了IR、1HNMR的确认。结果表明,以冰醋酸作催化剂,反应溶剂V(冰醋酸):V(H2O)=5:1,反应浓度为0.05g?mL?1,反应温度为65℃时,与原方法相比,反应时间由15h缩短为约11min,产物的色谱收率由65%提高到80%。

    2006年06期 963-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01 ]
  • 软锰矿浆烟气脱硫吸收液制取电解锰的工艺研究

    孙峻;苏仕军;丁桑岚;艾南山;

    对“软锰矿浆烟气脱硫制取电解锰、高纯碳酸锰及硫酸铵的废气脱硫资源化”体系中脱硫吸收液制取电解锰的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吸收液中先加双氧水将Fe2+氧化成Fe3+,再加氨水调节pH值至5.5±0.5后过滤除铁,进而在滤液中按约50mL?L?1的配比添加硫化铵,经沉淀过滤后去除重金属。将除杂后的滤液在采用银、锡、锑、铅合金作阳极板,1Crl8Ni9Ti不锈钢板作阴极板,涤纶布作隔膜制成的电解装置进行直流电解,考查了各电解工艺参数对电流效率和槽电压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工艺参数的较佳控制范围为:电流密度390A·m-2左右,温度35℃左右,硫酸铵浓度110g?L?1左右,SeO2添加量约0.04g?L?1,槽液锰浓度约18g?L?1,进液锰浓度约26g?L?1,进液pH值8左右,制得的电解锰质量达到GB3418-82要求。研究结果表明,软锰矿烟气脱硫吸收液制取电解锰的工艺是可行的,开辟了一条软锰矿脱硫吸收液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

    2006年06期 967-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604 ]
  • 5-[2-(乙硫基)丙基]-1,3-环己二酮的合成工艺研究

    戴立言;方俊;姜昕鹏;石永根;陈英奇;吕秀阳;

    研究优化了合成烯草酮、烯禾定以及cloproxydim等环己烯酮类除草剂的重要中间体5-[2-(乙硫基)丙基]-1,3-环己二酮的合成方法。首先,巴豆醛与乙硫醇在三乙胺中高收率制得3-乙硫基丁醛,然后以乙酰乙酸甲酯为原料,通过碱水解、与3-乙硫基丁醛缩和、脱水三步反应合成6-乙硫基庚烷-3-烯-2-酮,接着6-乙硫基庚烷-3-烯-2-酮与丙二酸二甲酯经Michael加成和Claisen缩合,再通过皂化和脱羧反应生成目标化合物5-[2-(乙硫基)丙基]-1,3-环己二酮,主要中间产物以及目标产品均与标准品对照,经液质联用确认。

    2006年06期 974-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51 ]
  • 溶剂对全氟磺酸再铸膜性能的影响

    徐洪峰;徐麟;

    将氯碱工业用过的废离子交换膜放入乙醇水溶液中,在250℃和10MPa条件下溶解4h,固液分离后,得到了浓度为7.2%的全氟磺酸离子交换树脂(PFSI)溶液。并分别利用高沸点溶剂(HBPS)——二甲基亚砜(DMSO)、乙二醇(EG)、吡硌烷酮(NMP)和二甲基甲酰胺(DMF)置换其中的低沸点溶剂,采用浇铸法制备了再铸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通过测定再铸膜(RCM)的交换容量、电导率、抗拉强度和X射线衍射谱图等研究了浇铸温度、浇铸时间和HBPS种类等条件对RCM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RCM的最佳成膜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40℃和2h,温度高于180℃,部分PFSI开始分解,电导率和离子交换容量有所下降,时间低于2h,HBPS不能完全从RCM中挥发,RCM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低。HBPS的种类和加入比例影响RCM的结晶程度和晶粒大小,HBPS加入量过少,在HBPS挥发完之前,PFSI没有足够的时间结晶,稳定性差,最好的HBPS是二甲基亚砜和吡硌烷酮,RCM与Nafion112具有相近的燃料电池性能。

    2006年06期 978-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38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91 ]
  • 乙烯脱丁烷塔智能操作优化方法研究

    邵之江;江爱朋;陈曦;方学毅;郑小青;耿大钊;钱积新;

    考虑乙烯生产过程中实时操作优化特点,在建立精馏塔严格机理开放式方程优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简约空间序列二次规划(RSQP)算法的精馏塔智能操作优化方法。该法根据精馏塔优化操作的实际性和实时性要求,对简约空间SQP算法进行了一些特殊处理,对收敛条件加入了一些智能化规则,使得优化算法综合考虑优化效益、优化求解时间和质量约束等方面。计算结果表明该法的计算效率高于基于Snopt和一般简约空间SQP算法的精馏塔操作优化方法,并且该方法更符合实时操作优化的要求。

    2006年06期 983-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539 ]
  • 萃取和溶剂回收系统的全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盖恒军;江燕斌;钱宇;章莉娟;李焕锡;

    提出了萃取-溶剂回收系统的超结构模型,建立了一种改进的萃取系统优化设计方法。以总费用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对非线性萃取分离体系进行优化设计。该方法同时考虑了萃取和溶剂回收循环中的重要工艺参数对总费用的影响,可在设计的同时完成对溶剂量、萃取级数、溶剂和溶质收率及回收塔的塔板数和回流比等的优化。该方法已应用于对煤气化废水MIBK萃取脱酚系统的优化设计。

    2006年06期 989-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423 ]
  • 沙棘叶黄酮糖苷生物转化黄酮苷元研究

    刘萍;郑亚安;王怡斯;孙君社;

    沙棘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以糖苷形式存在,现采用酶法水解糖苷中的糖基使其变成苷元,提高抗氧化活性。沙棘黄酮糖苷经过α-鼠李糖苷酶(1IU)、β-葡萄糖苷酶(2IU)、木聚糖酶(1.5IU)、纤维素酶(15IU)、果胶酶(0.5IU)、α-淀粉酶(2IU)组成的复合酶预处理后,黄酮糖苷转化率仅为0.23%,再用柚苷酶水解可获得高含量的黄酮苷元,转化率达85%以上,其中槲皮素占总黄酮苷元的23.31%,异鼠李素占35.11%,山奈酚占9.95%。沙棘黄酮苷元不易溶于水而溶于乙醇。

    2006年06期 996-10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1123 ] |[网刊下载次数:418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473 ]
  • CuCl负载型吸附剂的深度脱硫性能研究

    岳军;刘晓勤;姚虎卿;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活性氧化铝(γ-Al2O3)、硅胶(SiO2)和改性活性炭(记为AC-H2O2)负载CuCl的脱硫吸附剂,通过常温常压下吸附剂在噻吩溶液中的静态吸附实验评价其深度脱硫性能。结果表明:极性或酸性的吸附剂表面有利于吸附噻吩;CuCl在γ-Al2O3、AC-H2O2和SiO2上的最优负载量分别为0.4mg?m?2、0.5mg?m?2和0.21mg?m?2,对应吸附剂的硫吸附量分别为9.7×10?4mg?m?2、6.2×10?4mg?m?2和2.9×10?4mg?m?2;吸附剂制备过程中添加少量稀土化合物CeO2可以使CuCl/γ-Al2O3的脱硫率提高17.5%。

    2006年06期 1001-10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478 ]
  • 液体粘度对气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速度和流型特征速度的影响

    曹长青;刘明言;王一平;秦秀云;胡宗定;

    实验的三相循环流化床以玻璃珠(dp=0.48mm,ρs=2460kg?m?3)和苯乙烯颗粒(dp=1.45mm,ρs=1264kg?m?3)为固相,空气为气相,水、0.05%、0.20%(mass)CMCS(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为液相。实验研究了液体粘度、表观液体速度、表观气体速度、辅助液体速度及颗粒密度对颗粒循环速度的影响。随着液体粘度的增加,颗粒循环速度增加;随着表观液体速度和辅助液体速度增加,颗粒循环速度都增加;随着表观气体速度的增加,颗粒循环速度减小。低密度颗粒系统同高密度颗粒系统相比,低密度颗粒系统能提前从三相传统流型进入三相循环流型。实验还研究了液体粘度对低密度颗粒的起始液体速度和过渡液体速度的影响,为得到三相循环流化床的流型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006年06期 1005-10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28 ]
  • 非晶态Ni-M-P催化剂用于间氯硝基苯加氢的研究

    孙军庆;严新焕;李波;杨建锋;徐振元;

    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Ni-M-P(M=Cu,Ca,Zn,Sn,Co)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用X射线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以间氯硝基苯液相催化加氢合成间氯苯胺为目标反应,对所制备催化剂性能进行系统评价,以解决催化加氢合成间氯苯胺过程中的氢解脱卤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所制备的三元非晶态合金催化剂中,在不加脱卤抑制剂的情况下,反应温度110℃、氢气压力1.0MPa的反应条件下,当Ni:Co=1:1(摩尔比)时,Ni-Co-P表现出较高的加氢性能和抑制脱卤性能,间氯硝基苯的转化率可达到99.0%,间氯苯胺的选择性也达到了99.3%,其转化率和选择性较其它三元催化剂和Ni-P催化剂有较大提高。从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电子效应等方面讨论和解释了添加第三组分金属对Ni-P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2006年06期 1009-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530 ]
  • 4,4’-二(氯甲基)联苯在乙腈/水中的水解反应

    来国桥;方奇;任晓莉;沈永嘉;

    4,4’-二(氯甲基)联苯在蒸馏水中受热至回流,40h内未观察到有羟基取代苄基中氯原子的亲核取代反应发生。水中有乙腈存在,该反应就会发生,产物是4,4’-二(羟甲基)联苯。反应速度与乙腈/H2O的比例相关,当乙腈/H2O=20/1(容积比)时,完成该反应需要29h;而当乙腈/H2O=1/50时,完成该反应需要46h。若在乙腈/H2O介质中添加KOH,反应速度会加快,但同时会发生副反应以致生成一种淡黄色的树脂状物质。4,4’-二(氯甲基)联苯的纯度高,水解反应的产率及4,4’-二(羟甲基)联苯的纯度也高。当4,4’-二(氯甲基)联苯的纯度从98%降低到92%时,水解反应的产率从98.6%降低到94.4%,产物4,4’-二(羟甲基)联苯纯度从99.2%下降到98.6%。如4,4’-二(氯甲基)联苯的纯度进一步降低到85%,则反应产率急剧下降到80.9%,同时产物4,4’-二(羟甲基)联苯纯度下降到94.3%。

    2006年06期 1013-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95 ]
  • 对氯甲苯催化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何广科;高华;陈钟秀;

    在温度为298.15~348.15K,采用SbCl3(质量分数为1.5%)为催化剂,将对氯甲苯(p-CT)催化氯化合成2,4-DCT和3,4-DCT。实验结果得出p-CT催化氯化的反应动力学方程式为:?d[p-CT]/dt=k[p-CT],k=8.969×10exp(?1575.451/T);并得出2,4-DCT和3,4-DCT的反应动力学方程,可分别表示为:d[2,4-DCT]/dt=[p-CT]0×[ka/(ka-kc)]×[kaexp(?kat)?kcexp(?kct)],d[3,4-DCT]/dt=[p-CT]0×[kb/(kb?kd)]×[kbexp(?kbt)?kdexp(?kdt)],其中:ka=9.558×10exp(?1687.561/T),kb=9.757×exp(?1298.839/T),kc=1.687×102exp(?2378.880/T),kd=8.189×102exp(?2184.041/T),结果表明p-CT催化氯化反应过程为一级平行反应。还考察了催化剂浓度对p-CT催化氯化合成DCT过程的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2006年06期 1017-1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32 ]
  • SBA-15负载杂多化合物在苹果酯合成中的催化性能

    张富民;袁超树;王军;

    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中孔二氧化硅分子筛SBA-15负载的磷钨酸(PW)及其铯盐和钾盐催化剂,考察了其在乙酰乙酸乙酯与乙二醇缩合制苹果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并以N2吸附,Hammett指示剂和FT-IR等手段表征了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在水处理试验中考察了催化剂的稳定性,溶脱到水中的杂多化合物浓度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测定。结果表明,在合成苹果酯的反应中,当PW的负载量低于30%,杂多酸盐负载量低于20%时,固体催化剂无活性;催化剂在反复使用过程中活性下降的量与活性组分在极性体系中的溶脱量成对应关系,说明催化剂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杂多酸(盐)活性组分的流失造成的,而负载磷钨酸铯盐良好的催化稳定性来源于磷钨酸铯盐的难溶脱性。

    2006年06期 1022-1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454 ]
  •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二○○六年第20卷总目次

    <正>~~

    2006年06期 1027-1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