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微信公众号

国际刊号:1003-9015
国内刊号:33-1141/TQ
主管单位: 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 浙江大学
主    编: 陈 纪 忠
编委会主任委员: 姚 善 泾
编辑出版:《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辑部
地    址:杭州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和同苑1幢417)
邮    编:310058
电    话:0571—87951235
电子信箱:gxhgxb@zju.edu.cn
网    址:gxhx.cbpt.cnki.net 

国内发行:《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辑部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35号,邮编100048)          

访问量:770189

化工热力学与基础数据

  • 高温吸收式热变换器热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郝兆龙;马学虎;兰忠;张卓敏;戴楠楠;白涛;

    建立了一套5 kW溴化锂高温吸收式热变换器实验样机,其最高输出可用热温度超过200℃,温升大于40℃。实验考察了蒸发温度、再生温度、吸收温度和系统温升对系统性能系数COP的影响,其主要部件在150 205℃以高温高压操作,并辅以表面抗蚀技术,有效减缓了溴化锂溶液的腐蚀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蒸发温度增加,COP增加;随着再生温度增加,COP先增加后略微减小;随着吸收温度增加,COP先增加后减小;COP随着系统温升增加而减小。

    2012年06期 v.26 911-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51 ]
  • 高精度深低温(80~180K)汽液相平衡实验装置研制

    韩晓红;徐英杰;闵旭伟;高赞军;仇宇;陈光明;王勤;

    深低温区的汽液相平衡实验研究在化工和能源等各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其数据也是专业数据库热衷于搜集的对象。论文自行研制了一种用于测量深低温区汽液相平衡数据的高精度实验装置。实验装置主要由恒温系统与测量系统组成,即包括不锈钢平衡釜、控温温度测量系统、真空及配气系统等,恒温浴中的冷量由液氮提供。在恒温浴中,温度达到平衡后其波动小于±5 mK(30 min)1。温度测量采用四线制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其型号为WZPB-I,China,不确度为±1 mK(ITS),数据采用Keithley 2002多功能万用表进行采集,温度总的不确定度为±10 mK,压力采用压力传感器(型号:PMP4010,Drunk)进行测量,总的压力的不确定度为±330 Pa。此外以Visual BASIC为开发平台,为实验台设计并开发了一套集实时数据采集、自动控制、存盘记录和数据分析处理于一体的测控软件。通过实验装置初步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实验装置运行良好,实验数据与参考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满足实验要求,且所开发的软件方便实用,明显提高了实验测试的自动化水平,有力保障了混合工质相平衡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012年06期 v.26 917-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46 ]
  • 基于自由体积理论和摩擦理论的流体自扩散系数预测模型

    钟秋;何茂刚;张颖;

    基于自由体积理论和摩擦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用于预测流体自扩散系数的理论模型。基于该理论模型,通过结合文献给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数据,推导出了一个可以用于计算Lennard-Jones流体自扩散系数的半经验方程,与文献给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数据相比,方程的平均相对偏差为3.71%。同时,选取了4种不同分子结构的流体作为计算工质,对其自扩散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与文献给出的实验数据相比,作者提出的方程的平均相对偏差为9.32%。

    2012年06期 v.26 923-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16 ]

传递现象与单元操作

  • 铝基超疏水表面抗结霜特性研究

    周艳艳;于志家;

    采用化学刻蚀法,在铝基的表面构建了纳米-微米混合的粗糙结构。化学刻蚀后的粗糙表面经过氟硅烷(FAS)修饰,形成了接触角大于155°的超疏水表面。在过冷环境中,利用加湿器提供微小雾滴进行了铝棒和铝片表面的结霜实验。实验过程中对比了超疏水铝表面、疏水铝表面和普通铝表面上的结霜量。结果表明,超疏水铝表面在抑制结霜方面优于普通铝表面,接触角的大小对抑制结霜也有很大影响,接触角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并且超疏水铝表面的疏水性能易于恢复。在现实生活中,超疏水表面对于降低输电线缆表面的覆霜积聚速率和重量有重要的意义。

    2012年06期 v.26 929-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627 ] |[网刊下载次数:403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441 ]
  • 填料塔中乙二胺/磷酸溶液吸收SO_2的体积总传质系数

    贾素改;邹海魁;初广文;陈建峰;

    SO2减排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湿法烟气脱硫技术以其脱硫效率高、适应范围广、技术成熟等优点,成为当今占主导地位的烟气脱硫方法。可再生胺法脱硫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脱硫方法得到了普遍关注。为进一步的工业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今采用乙二胺/磷酸溶液为吸收剂,测定和计算了在填料塔中乙二胺/磷酸溶液吸收烟气中SO2的体积总传质系数KGa,并研究了液气比、乙二胺浓度、进口气体中初始SO2浓度、吸收液初始pH值及反应温度对KGa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KGa随液气比的增大、乙二胺浓度的升高、吸收液初始pH值的增大而增大;体积总传质系数随初始SO2浓度的升高、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012年06期 v.26 934-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52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521 ]
  • 分子筛/水浆料体系强化CO_2吸收的研究

    李少刚;朱春英;付涛涛;马友光;

    采用搅拌釜研究了ZSM-5分子筛(SiO2/Al2O3=100)对水吸收二氧化碳的增强作用。考察了气相浓度、初始压力和固含率对增强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压力与气相浓度对吸收具有显著影响,增强因子随初始压力与气相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固含率对增强因子的影响为:当固含率小于0.4 kg m 3时,增强因子随固含率的增加迅速增大;当固含率大于0.4 kg m 3时,增强因子的增加逐渐变缓并最终趋于恒定值。作者还提出了一个一维非均相传质模型并进行了理论求解,模拟预测值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2012年06期 v.26 940-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24 ]
  • 对大型液-固两相搅拌槽事故停车及再启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刘潇;谭蔚;逄翀;刘玉金;陈德;徐清燕;王友;

    建立了一个工业氢氧化铝结晶搅拌槽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应用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模拟了槽内颗粒的悬浮过程。针对实际生产中需考虑的停车事故设计,应用瞬态解算器和滑移网格法,在得到的稳态模拟结果基础上,模拟计算了停车0.5 h以及再启动过程中流场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析了流体速度分布、颗粒相分布以及搅拌功率变化过程。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事故停车之后槽内流体循环会逐渐消散,颗粒会逐渐在底部沉积。停车0.5 h后再启动约10 s搅拌功率会达到远高于搅拌电机额定功率的峰值,如不设计辅助搅拌装置则会导致电机损坏。文中提出的模型可以作为搅拌槽优化设计的有效仿真工具。

    2012年06期 v.26 946-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528 ]
  • 非标准挡板搅拌槽内湍流流场的数值模拟

    杨锋苓;周慎杰;王贵超;胡凡金;

    采用分离涡模型研究了非标准挡板搅拌槽内的流体力学特性,利用滑移网格法模拟了搅拌桨与挡板之间的相对运动。在验证了模拟方法有效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挡板布置方式对搅拌槽内的流场、速度与湍动能分布以及功率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挡板布置方式对搅拌槽内的流场结构影响较小,但会改变桨叶射流的方向;对速度大小有一定的影响,完全非对称布置时的速度分布最均匀;搅拌功率随挡板非对称程度的增大略有提高,标准挡板的功率消耗与夹角为20°时的功率消耗非常接近,而且标准挡板时的湍动能最大,优于非标准挡板布置方式。

    2012年06期 v.26 952-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484 ]
  • 内混式喷嘴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张琳;王立坤;薛磊;王会强;

    喷嘴的结构对燃油锅炉、加热炉的燃烧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燃油锅炉、加热炉的燃烧效率,提出了一种内混式蒸汽雾化燃油喷嘴结构,介绍了内混式雾化喷嘴雾化工作原理。建立了内混式喷嘴物理模型,采用CFD软件对内混式喷嘴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内混式喷嘴雾化室的长度、气液比对雾化粒径的影响规律;同时,对喷嘴下游不同截面的雾化粒径大小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将平均雾化粒径模拟结果与常规内混式喷嘴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内混式喷嘴的混合室长度最佳值是70~80 mm;随着气液比的增大雾化粒径减小;液体燃料第二次雾化主要发生在燃料离开喷嘴100 mm之内;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的内混式喷嘴的雾化粒径小于常规的内混式喷嘴的雾化粒径。

    2012年06期 v.26 959-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425 ]
  • 液滴聚结过程中随机因素的分析

    唐洪涛;王彦飞;

    推导了扩散相液滴运动轨迹模型和基本流模型,并优化了计算方法,同时,将分层二相流中的界面波用于聚结机理的研究。直接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波数对液滴在界面处的平均速度、相对速度及绝对速度的影响不明显,但对液滴所受到的不平衡剪力有显著的影响;波数的变化将使液滴的旋转运动具有倾向性,较大的波数比较小的波数对液滴的运动方式影响显著;界面波的存在使得液滴的运动方式更具有复杂性,尽管流动状态为层流,界面波的存在也会使液滴所受到的不平衡剪力与液滴直径的关系曲线发生变化,其中既包含有随机因素也包含有确定性因素;波数对阿基米德数与雷诺数的关系曲线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随机因素,但这些曲线的偏移量变化不大,这将为理论计算和工程上的简化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2012年06期 v.26 964-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10 ]

反应工程

  • Ca/HMCM-22复合分子筛上烷基磷酸酯的绿色合成

    李宁;梁金花;张文飞;任晓乾;徐玥;姜岷;

    以CaSO4为钙源,采用浸渍法对HMCM-22分子筛进行改性,并用XRD、TPD、FT-IR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发现HMCM-22分子筛负载CaSO4后仍具有原有的结构和特征,弱酸位的酸强度与酸量变化不明显,但强酸位的酸量略有降低,弱碱与强碱的碱强度略有增加,并且在等摩尔磷酸与月桂醇绿色合成单十二烷基磷酸酯的反应中磷酸转化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表明了CaSO4协同HMCM-22分子筛催化剂酸中心促进了酯化反应。该催化剂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在CaSO4负载量为3.0%,催化剂用量为总反应物质量的2.0%,反应温度为80℃条件下,反应9 h磷酸的转化率达到80.0%,单酯选择性为99.8%。Ca/HMCM-22复合分子筛是一种良好的新催化材料。

    2012年06期 v.26 971-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19 ]
  • 2,6-二甲基苯酚在超临界氨中的催化氨化工艺研究

    封超;陈立宇;应晓有;佘江江;肖勇山;张秀成;

    研究了用反应原料超临界氨作为反应介质来提高2,6-二甲基苯酚氨化反应转化率和2,6-二甲基苯胺选择性。根据实验要求,自行设计安装了用于2,6-二甲基苯酚在超临界氨中的催化氨化的实验装置,考察了γ-Al2O3、ZSM-5和盐酸改性的γ-Al2O3催化剂,筛选出超临界氨中催化氨化反应适宜的催化剂为弱酸性的γ-Al2O3,并进行了催化氨化反应工艺条件优化研究,得到了超临界氨下反应工艺条件对2,6-二甲基苯酚催化氨化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400℃、反应压力为13~16 MPa、2,6-二甲基苯酚的液时空速为0.03 h 1,氨酚摩尔比为40~60的工艺条件下,2,6-二甲基苯酚的转化率高于98.5%,2,6-二甲基苯胺的选择性达到80.03%

    2012年06期 v.26 97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68 ]
  • WO_3/ZrO_2固体超强酸改性及在酯化反应中应用研究

    张存;刘涛;王洪娟;王峰;潘小玉;刘晓勤;

    为进一步提高WO3/ZrO2固体超强酸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采用共沉淀法分别制备Ce和Mn改性WO3/ZrO2催化剂。通过XRD、Raman等方法对改性前后催化剂进行表征,由相应图谱分析Ce和Mn引入对催化剂晶型结构和表面性质的影响;并将改性后催化剂用于丙酸和正丁醇的酯化反应考察其催化性能,同时确定合成丙酸正丁酯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Ce或Mn的引入能更好地抑制焙烧时ZrO2晶粒长大,使晶粒粒度更加细化,但是没有改变WO3/ZrO2催化剂的物相结构;与WO3/ZrO2相比,Ce或Mn掺杂后催化剂活性明显提高。

    2012年06期 v.26 983-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62 ]
  • C_(25)沸石分子筛催化液相噻吩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的研究

    佟天下;曾爱武;

    在无溶剂条件下,用C25沸石分子筛作催化剂,以乙酸酐为酰化试剂,对噻吩的酰化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C25沸石分子筛具有高效的催化活性,反应过程中得到了唯一的副产乙酸,可以通过乙酸脱水而制得酰化试剂乙酸酐加以重复利用。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不同的改性条件以及催化剂的再生次数对噻吩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的影响。当噻吩0.2 mol、乙酸酐0.4 mol配比时,确定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反应温度80℃,时间5 h,催化剂用量0.5 g。在此条件下,噻吩的转化率高达96.3%,经醋酸改性后的C25沸石分子筛使噻吩2 h的转化率达到99.0%,明显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研究表明C25由于催化活性高、选择性好、对环境无污染、可以再生且仍能保持很高的催化活性等优点而有望成为一种环境友好的催化剂,能够进一步取代传统L酸和B酸催化剂,弥补传统催化剂给生产和环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012年06期 v.26 989-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43 ]

生物化工

  • 基因传递材料聚羧酸甜菜碱酯的细胞毒性及转染研究

    张娟;林伟锋;陈圣福;

    针对阳离子性载体材料在完成DNA转运和释放后形成对细胞正常生长过程的干扰,设计了一种能够在细胞中水解回复到电中性的叔胺型聚羧酸甜菜碱酯(pCB-ester),研究了该聚合物对细胞生长行为的影响,以及初步的基因转染效果。结果表明pCB-ester的细胞毒性远小于经典的体外高效转染材料聚乙烯亚胺(PEI,25 KDa)和其结构类似物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pDMAEMA),并在pCB-ester/DNA的N/P大于1/1时能有效包载DNA,显示了初步的DNA转染能力。这种pCB-ester低细胞毒性特性可能与其在细胞中水解形成两性离子,降低与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有关。通过优化聚合物结构,有望进一步提高pCB-ester的转染效率,使之成为新一代超低毒性的非病毒基因载体。

    2012年06期 v.26 994-10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15 ]
  • 苯酚降解菌F5-2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何熙璞;刘鸿杰;张敏;梁锦添;李俊芳;陈保善;

    采用逐量分批驯化方法,从某造纸厂的废水中分离得到一株能够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生长、可高效降解苯酚的菌株F5-2。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F5-2鉴定为节杆菌(Arthrobacter sp.)。该菌株的细胞生长与苯酚降解能力呈同步趋势,苯酚降解主要发生在生长对数期。该菌株最高可耐受1500 mg L 1的苯酚,在温度20~40℃、pH 5.0~9.0、摇床转速200 r min 1、盐度0~40 g L 1范围内,F5-2菌株均能保持对苯酚良好的降解能力。菌种接种量在2%时苯酚降解率达到最大;反应57 h后,可使800 mg L 1的苯酚降解率达96.13%。F5-2菌株降解苯酚的功能酶是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该酶为胞内酶,其表达受苯酚诱导,通过间位开环降解苯酚。

    2012年06期 v.26 1001-10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492 ]
  • 蛋白变性剂对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及其化学修饰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刘小林;伍志权;黄磊;黄卓烈;黎春怡;

    为了探索几种蛋白质变性剂对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作用效果,以水溶性低分子量壳寡糖(COS,分子量约5000)作为修饰剂对已纯化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进行化学修饰,得到纯化的化学修饰酶(COS-PG),然后,测定不同蛋白变性剂(尿素、盐酸胍、SDS和苯酚)对纯化的PG和COS-PG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修饰后COS-PG的比活性是340.10 U(mg protein)1,比修饰前的PG提高了153%,COS-PG的糖含量比PG提高了43.11%,COS-PG的氨基修饰率为32.85%。SDS(十二烷基硫酸钠)、苯酚对PG和COS-PG活性有抑制作用,1 mmol L 1的SDS分别抑制了PG和COS-PG活性的80.99%和91.14%。10 mmol L 1的苯酚分别抑制了PG和COS-PG活性的34.08%和32.70%。低浓度的尿素和盐酸胍对PG有激活作用,5 mmol L 1的尿素使PG活性提高157.79%,3 mmol L 1的尿素使COS-PG的活性提高67.32%。2 mmol L 1的盐酸胍使PG活性提高57.64%,1 mmol L 1的盐酸胍使COS-PG的活性提高5.76%。

    2012年06期 v.26 1009-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629 ]

化学工艺

  • 依替米贝合成新工艺的研究

    余长泉;杨健;

    依替米贝(Ezetimibe)是一种新型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4-羟基苯甲醛、4-氟苯胺和氯化苄为原料一步合成得到N-(4-氟苯基)-4-苄氧基苯亚甲胺(化合物2),4-(4-氟苯甲酰基)丁酸与特戊酰氯反应成混酐后在氯化锂存在下直接和(S)-4-苯基-噁唑烷酮反应再经过CBS/BH3体系还原得到(4S)-3-[(5S)-5-(4-氟苯基)-5-羟基-1-氧代戊基]-4-苯基-2-噁唑烷酮(化合物4),经三甲基硅烷基保护羟基后直接和化合物2在TiCl2(OiPr)2催化下缩合后经三水合四丁基氟化铵催化环合和Pa/C催化氢化脱保护制得,总收率92.4%×91.6%×77.7%×85.3%=56%。最终产品和部分中间体经过熔点、MS和1H-NMR测定。该工艺路线不仅减少了关键原料的使用,提高了收率,同时也增强了有羟基保护基的中间体的稳定性,简化了反应操作,更加易于工业化。

    2012年06期 v.26 1014-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39 ]
  • 主链含磷可溶性聚芳酯的合成、表征及性能

    田晨旭;刘鹏清;叶光斗;徐建军;

    以苯磺酰氯/吡啶/N,N-二甲基甲酰胺的混合物为缩合剂,采用双酚A与双(4-羧苯基)苯基氧化膦(BCPPO)通过高温溶液缩聚,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双酚A型聚芳酯PAR-P,并与双酚A和对苯二甲酸反应制备的传统双酚A型聚芳酯PAR-T作为对照,系统研究了含磷聚芳酯的结构与性能。PAR-P和PAR-T的特性黏数分别为0.86和0.34 dL g 1;广角X射线衍射(WAX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动态力学分析(DMA)和热失重分析(TGA)测试结果表明:PAR-P为非晶聚合物,PAR-T为结晶聚合物;PAR-P比PAR-T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溶解性测试结果表明:PAR-P在常温或加热的条件下可以溶于常见的有机溶剂,但PAR-T溶解性较差。阻燃性测试结果表明:PAR-P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

    2012年06期 v.26 1020-1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94 ]

化工系统工程

  • 乙烯淤浆聚合过程的全联立模拟方法

    占志良;邵之江;陈曦;赵豫红;顾雪萍;姚臻;冯连芳;

    针对Aspen Plus在乙烯淤浆聚合过程的回流工况中无法收敛的难题,提出建立乙烯淤浆聚合的联立方程模型。基于多活性位的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的机理,依据矩方法理论建立乙烯聚合的过程模型。通过瞬时分子量分布方法,模拟计算了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布。针对PC-SAFT中的序贯求解模式,提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物性计算方法,通过Kriging估计函数,建立了适用多个工况的、可联立求解的物性计算模型,非聚合物体系误差低于0.3%,聚合物体系误差控制在2%左右。联立方程模型的求解打破了传统的物性计算与流程计算的嵌套式求解模式,实现了真正全联立模拟求解。针对5个不同牌号工况,联立方程模型可以顺利收敛,模拟结果与Aspen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乙烯淤浆聚合模型的全联立求解提高了模型的收敛性,各工况的模拟验证了Kriging函数的PC-SAFT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2012年06期 v.26 1026-1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46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88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微纤包覆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

    刘剑;鄢瑛;张会平;

    以微米尺度的不锈钢纤维、活性炭和针叶木纤维为原料,通过湿法造纸和烧结工艺制备了微纤包覆活性炭复合材料。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确定了微纤复合材料的最优制备工艺。利用SEM考察了通过最优制备工艺所得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并采用氮气吸附法测定了原活性炭与微纤复合材料中活性炭的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结果表明,在活性炭和纤维的质量比为13:6,面积尺寸为6 cm 12 cm的烧结压片质量为212 g,于1050℃下烧结20 min所制得的微纤复合材料炭包覆率达到64.3%。不锈钢纤维的连接处被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烧结锁定的三围网络,将活性炭颗粒很好地包覆起来。活性炭在包覆前后的孔结构特性基本保持不变,比表面积分别为678 m2 g 1和769 m2 g 1。通过在固定床层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装填颗粒活性炭和微纤复合材料形成复合床层,测定了甲苯在此复合床层上的吸附透过曲线,并与颗粒活性炭固定床层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复合床较传统固定床在1%的透过浓度下吸附透过时间延长了大约15 min。

    2012年06期 v.26 1032-1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25 ]
  • 基于树状分子聚酰胺-胺(PAMAM)的复合纳滤膜制备及性能研究

    金丽梅;于水利;时文歆;衣雪松;孙楠;王硕;马聪;

    以聚砜超滤膜为支撑膜,通过聚酰胺-胺(PAMAM,G0)与均苯三甲酰氯(TMC)的界面聚合反应制备复合纳滤膜。首先优化了界面聚合过程,并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进行了膜的表面形貌分析,最后考察了纳滤膜对Na2SO4、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及小分子有机物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较优的纳滤膜制备条件为:PAMAM浓度0.25%(wt),TMC浓度0.3%(wt),界面聚合时间90 s,热处理温度60℃。FESEM分析表明经界面聚合反应后,超滤膜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活性层。随着操作压力的增加及Na2SO4浓度的降低,膜对盐的截留率均不断增大。复合纳滤膜可有效截留盐,且其截留分子量(MWCO)处于600~1000 g mol 1。

    2012年06期 v.26 1037-1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59 ]
  • 氧化聚丙烯的存储与固相接枝研究

    祝宝东;王鉴;董维超;李青;董群;

    考察了氧化聚丙烯(OPP)的存储条件,研究了共单体苯乙烯(St)、二乙烯苯(DVB)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对马来酸酐(MAH)固相接枝OPP的影响,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接枝物结构加以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随存放时间增加氢过氧化物含量呈现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保护气氛和温度对OPP储存均能产生一定的影响;St、DVB和PETA对MAH接枝OPP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MAH的接枝效率分别达到74.80%、94.31%、76.33%,并且加入St、PETA的接枝物凝胶率远远低于加入DVB的接枝物。FT-IR分析表明,MAH和共单体与OPP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多官能团共单体PETA的C=C双键部分参与了接枝反应,DVB的乙烯基则反应比较完全。

    2012年06期 v.26 1043-1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52 ]
  • 席夫碱中间体法制备o-羧甲基壳聚糖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王河东;王江涛;

    壳聚糖与芳香醛反应得到壳聚糖席夫碱,将席夫碱与氯乙酸反应后的产物去除氨基保护得到o-羧甲基壳聚糖。产物经FT-IR、1H-NMR结构表征,证实所得产物为目标产物;产物的TG和DTG分析结果与壳聚糖相比差异明显,热稳定性相差较大;抑菌性研究表明,新法制备的壳聚糖衍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菌抑制能力明显大于壳聚糖,对两种菌种的最小抑菌浓度均达0.5%。由于o-羧甲基壳聚糖良好的溶解性及抗菌能力,预计在食品、医药等领域会发挥较大优势。

    2012年06期 v.26 1048-1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416 ]
  • 新型硅胶复合干燥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贺杨堃;杨继萍;付悍巍;王小芃;

    针对普通硅胶吸水率不高、单一组分改性硅胶再生温度相对较高的缺陷,运用氯化钙和氯化镁复合改性硅胶,制备新型干燥剂。通过测定复合硅胶的差示扫描量热曲线(DSC)和热重分析(TG)曲线,考察复合硅胶的吸水性能、再生性能和对水的脱附活化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室温饱和湿度下,用浓度均为0.25 mol L 1的氯化钙和氯化镁复合改性硅胶的吸水量约为未改性硅胶相应值的2倍,吸湿速率提高3.5倍以上。复合干燥剂的再生温度比改性前低了10℃,脱附活化能数值小,再生6次后再生率依然高达92%左右,且基本不再变化。

    2012年06期 v.26 1054-1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444 ] |[网刊下载次数:591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666 ]

环境化工

  • 醌基陶粒强化偶氮染料化学脱色的特性研究

    吕红;袁守志;张海坤;周集体;王竞;

    采用吸附/共价耦合的方法将氧化还原介体蒽醌-2-磺酸(AQS)固定在无机陶粒表面(醌基陶粒),并对其在无氧条件下强化偶氮染料的化学脱色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AQS能够被固定在无机陶粒上,其浓度为2.3μmol g 1;在无氧条件下,醌基陶粒强化酸性金黄G化学脱色的最佳条件为:Na2S浓度为3.2 mmol L 1,pH为6.0;整个反应过程遵循假一级反应动力学,并且随着固定化AQS浓度的增加,酸性金黄G的假一阶动力学常数明显增大。当加入60μmol L 1固态醌时,酸性金黄G、活性艳红X-3B、苋菜红和酸性橙7的假一阶动力学常数分别提高2.9、5.3、9.9和6.0倍,并且重复实验表明,醌基陶粒介导的偶氮染料脱色速率能够保持为最初的98%。由此可见,此种新型的固定化介体材料醌基陶粒在偶氮染料废水处理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12年06期 v.26 1060-1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16 ]
  • 分段组合式厌氧反应器相应指标纵向分布特性的研究

    季军远;郑平;张吉强;张萌;

    采用模拟有机废水,研究了分段组合式厌氧反应器(Compartmentalized Anaerobic Reactor,CAR)的纵向分布特性。试验结果表明:CAR具有很高的容积效能,其容积负荷、容积去除率和容积产气率分别为100.5 gCOD(L d)1、84.4 gCOD(L d)1和57.0 L(L d)1。CAR具有显著的容积效能纵向分布特征,在高负荷工况下,区段Ⅰ、Ⅱ、Ⅲ(反应器下、中、上)的容积负荷与容积效能分别为327.6、221.2、153.3 gCOD(L d)1与106.4、67.9、32.0 gCOD(L d)1;与常负荷工况相比,高负荷工况下容积效能的纵向分布特征弱化,有利于均衡容积负荷、挖掘各区段的反应潜能。CAR具有显著的基质浓度纵向分布特征,与常负荷工况相比,高负荷工况下纵向VFA和COD浓度分布特征弱化,区段Ⅰ、Ⅱ、Ⅲ的VFA浓度与COD浓度之比显著增大,需重视VFA抑制所致的"雪崩"效应。

    2012年06期 v.26 1066-1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81 ]

研究简报

  • 低凝点支链醇生物柴油合成新工艺研究

    耿再新;张苗娟;付丽丽;蒋登高;

    针对现行的支链醇生物柴油合成工艺中产品收率低,工艺复杂等问题,提出在不使用任何催化剂的条件下,以油酸为原料,经酰氯化和醇解两步反应合成支链醇生物柴油的新工艺。研究得到合成油酸异丙酯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0℃,油酸、氯化亚砜与异丙醇的摩尔比为:1:1.3:1.3,反应时间为2.5 h。合成油酸叔丁酯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0℃,油酸、氯化亚砜与叔丁醇的摩尔比为:1:1.4:1.4,反应时间为2.5 h。在较佳工艺条件下,油酸异丙酯和油酸叔丁酯的酯化率可分别达到97.31%和55.18%;其凝点和冷滤点分别为25℃、23℃和14℃、11℃,两种生物柴油均具有良好的低温性能。

    2012年06期 v.26 1073-1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546 ]
  • MAA-AMPS-HEMA-MA共聚物浆钙分散剂的合成与表征

    张君;方璞;谢清伟;王传兴;武玉民;高传慧;

    以甲基丙烯酸(M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以及马来酸酐(MA)为单体,采用反应活性较低的衣康酸(IA)作为分子量调节剂,共聚得到MAA-AMPS-HEMA-MA四元聚合物,再将共聚物与碳酸钙包覆剂硬脂酸钠进行复配得到复配分散剂。以四元聚合物合成工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单体比例和IA浓度对四元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再以复配分散剂应用性能作为研究对象,用Brookkfield DV-Ⅱ+可编程黏度计和扫描电镜等仪器测定不同分子量的复配分散剂对造纸涂料碳酸钙的分散性能的影响,对分散后颗粒表面形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单体摩尔配比(MAA:AMPS:HEMA:MA)为4:1:1:1、IA:MAA为2:8,聚合物与硬脂酸钠按质量比5:1进行复配,所得到的复配分散剂对碳酸钙分散效果较好。复配分散剂的最佳用量为0.8%,此时浆钙分散体系黏度降至68.4mPa s(未加分散剂的浆钙黏度412.4 mPa s)。

    2012年06期 v.26 1077-1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0 ]
  • 催化法合成PVC热稳定剂2,4,6-三苯甲酰胺基-1,3,5-均三嗪

    朱军峰;张光华;董惟昕;马莎莎;

    在无溶剂的条件下,用苯甲酰氯(BC)和三聚氰胺(ME)经金属氯化物催化合成了2,4,6-三苯甲酰胺基-1,3,5-均三嗪(TBTA)。用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谱(13C-NMR)和熔点仪表征了2,4,6-三苯甲酰胺基-1,3,5-均三嗪的结构和熔点,然后按固定比例将TBTA与PVC粉混合,并使用刚果红测试分析了PVC和TBTA混合物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优化的反应条件为:在无溶剂的条件下,苯甲酰氯与三聚氰胺的摩尔比为4:1,0.9%CuCl2(占物料总质量)为催化剂,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4 h,此时TBTA的产率高达84.5%。CuCl2催化作用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产率。TBTA对PVC塑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作用。

    2012年06期 v.26 1082-1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76 ]

  •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0-2009年引文统计分析

    陈波;俞菁;

    分析《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0-2009年所载论文的引文情况,了解其引文特点,研究论文作者吸收和利用文献的能力。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引文统计法,对引文量、篇均引文数、引文类型、引文语种、引文年份、普赖斯指数和刊自引率等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与同类学术期刊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从一个侧面表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所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较高,刊物学科影响力较强,在同类期刊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同时指出,为促进论文质量的提高和刊物的进一步发展,论文作者和编辑人员都要加强科学引文观念,重视引文引用的广度、新颖性及著录规范性,不断提高引文的质量和数量。

    2012年06期 v.26 1086-1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13 ]
  • 引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评介《低碳经济的工程科学原理》一书

    程芳琴;

    <正>金涌先生多年来从事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之前出版的《资源.能源.环境.社会—循环经济科学工程原理》一书已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于我国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今,随着《低碳经济的工程科学原理》一

    2012年06期 v.26 1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5 ]
  •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二○一二年第26卷总目次

    <正>~~

    2012年06期 v.26 1092-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3 ]
  •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投稿指南

    <正>《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欢迎国内外化学工程界科研工作者踊跃投稿。学报接受化学工程所有领域的研究论文,特别欢迎与化学工程学科交叉的研究论文。学报发表的论文以研究性论文为主,对于一些重要领域的综述性论文,采用编辑部约稿的方式。学报反对一稿多投和弄虚作假。投稿网址:gxhx.cbpt.cnki.net

    2012年06期 v.26 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0 ]
  •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简介

    <正>《高校化学工程学报》于1986年创刊,1989年经报请原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批复后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多年来,该刊的主办院校已扩大到20所,同时聘请了七位外籍著名学者和七位国内著名院士担任"编委会顾问委员",使该刊"编委会国际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12年06期 v.26 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0 ]
  • 下载本期数据